笔趣阁 > 大宋皇太子日常 > 第54章 054

第54章 054

笔趣阁 www.bqg7.com,最快更新大宋皇太子日常 !

    汴京城外的田间,宋仁宗和曹皇后带着满朝的大臣们,还有太学的学子们插秧。

    宋仁宗和曹皇后插秧的动作非常熟练,并且非常标准,毕竟他们每年春耕都会来下田插秧。

    见有些大臣插秧插的不好,宋仁宗和曹皇后会毫不客气地把他们训斥一顿,让他们好好地插。

    插秧插的好不好关乎着收成,一点都不能马虎。

    太学的学子们有不少是不屑做农事,觉得他们是读书人,怎么能下田插秧,但是当他们见到高高在上的官家和皇后娘娘穿着麻布衣服,弓|着|腰认认真真地插秧,他们心里的看法发生了变化。

    苏轼和苏辙兄弟俩从来没有在家下过田插过秧,也没有种过菜。但是,自从上了太学,他们就开始学习种地种菜。

    在太学里种地种菜的时候,他们发现平时经常吃的菜种起来居然这么辛苦。不仅如此,还非常不简单。

    虽然《悯农》里说粒粒皆辛苦,但是他们并没有体验过,并不知道到底有多辛苦,但是自从种地种菜后,他们终于体会到。

    原本以为种地种菜已经很辛苦了,没想到下田插秧更辛苦。

    苏轼和苏辙俩,一边非常认真地插秧,一边小声地讨论着:“哥,我现在终于体会到《悯农》里的辛苦了。”

    “这才只是辛苦中的一小部分。”弓|着腰弓了一会儿,苏轼有些受不了了,站起身捶了捶自己的腰,“等插好秧苗,农民们还要除草、除虫。还要灌水,不能让秧苗□□死。等稻穗成熟,还要割稻子。等割好,还要打稻子,非常的辛苦。”

    苏辙感叹道:“农民真的太辛苦了。”

    “是啊,太辛苦了。”苏轼感叹道,“我现在终于明白太子殿下为什么要我们种地,是为了让我们理解农民的辛苦和不易。”

    “太子殿下才六岁怎么这么了解农民的不易?”苏辙压低声音问道,“怎么太子殿下没来春耕?”

    “听说太子殿下在东宫里种了一块地,种了不少菜。”苏轼也是听同窗说的,“太子殿下身份高贵,却身体力行地种地,为了就是给我们做榜样,让我们了解农民的不易,这样我们以后才能更好地为百姓做事。”

    “哥,我以前觉得读书考科举是为了光宗耀祖,是为了做官,并没有把造福百姓放在首位。”说到这里,苏辙很是羞愧,“可如今,我认为我们读书参加科举,应该是为了朝廷效力,为百姓造福。”

    苏轼听到弟弟这番话,神色非常欣慰:“阿辙,你能这么想太好了。”说完,他悄悄地叹了口气,“我以前的想法和你一样,但是上了太学后,我也觉得我们读书就应该是为了百姓。”

    “哥,我们以后要更好的读书,更好地了解民生,这样以后考中了,才能更好地为百姓做事。”

    苏轼用力地点了下头:“你说的没错。”

    “哥,你说太子殿下为什么没来?”苏辙对太子殿下非常好奇,很想见一见聪慧的太子殿下。

    苏轼想了想说:“应该是太子殿下太小了,所以官家和皇后娘娘没有带来吧。”

    “真是可惜,没有见到太子殿下。”苏辙感慨道,“太子殿下才六岁就深知百姓的不易,让我们这些学子学习了解民生。太子殿下小小年纪就心怀百姓,而我们……跟太子殿下相比,我们真的太惭愧了。”

    “我们现在还来得及。”苏轼笑道,“我们将来会有一个心怀百姓,关心百姓的官家,这是我们的福气。”

    苏辙点点头说:“哥,我们一定要更加努力地读书。”

    “嗯。”

    “哥,我们来汴京读太学是对的!”苏辙非常庆幸他们当初决定来汴京考太学。

    “多亏了福慧一直劝我们考太学。”

    “哥,福慧是曹家的孩子,他怎么没来啊。”

    “福慧太小了。”

    “说起来,福慧跟太子殿下一样大,他们又是表兄弟,福慧一定见过太子殿下。”苏辙说到这里,一双眼顿时变得晶亮。

    “自然见过,说不定福慧还是太子殿下的伴读。”苏轼言道,“不过,福慧没有告知我们他的身份,我们就当做什么都不知道吧。”

    “哥,福慧为什么向我们隐瞒他的身份啊?”

    “怕我们得知他的身份,就会跟他疏远吧。”苏轼又站直身子,伸手捶了捶自己的腰。

    像他这样时不时捶腰的人很多。满朝的大臣,大多数年纪都非常大,长时间弯|着腰,他们疼的有些受不了,只能站起身缓一缓。

    宋仁宗和曹皇后没有休息,大臣们也不敢休息。

    插秧插到申时才结束,等宋仁宗他们回到别院,已经天黑了。

    虽然只是插了半天的秧,但是对平日里不怎么干活的大臣们说,真的太累了。好在回到别院,就能休息。

    宋仁宗和曹皇后也非常累,回到别院就各自用膳,没有和大臣们一起用膳。

    曹皇后刚沐浴完,就见春玉抱着一只信鸽走了进来。

    “娘娘,太子殿下的信。”说完,就从信鸽的脚上取下信递给曹皇后。

    赵旸问曹皇后今日插秧插的怎么样,累不累?

    曹皇后回了信,让赵旸在宫里老实点,不要到处乱跑。

    宫里,赵旸刚刚在庆宁宫用完晚膳。

    曹皇后不在宫里,赵旸就去苗昭容的宫里用膳。

    陪苗昭容和福康公主聊了一会儿,他就回东宫了。

    曹许见赵旸一回东宫就四处翻书,好奇地问道:“殿下,你在找什么书?”

    “找有没有预防干旱的书。”现代干旱,还能人工降雨。但是,古代干旱,能做什么解救呢。

    “殿下,说不定江南那边过段时日就下雨了。”

    “承你吉言啊。”赵旸微微拧着眉头说,“看来江南那边并没有挖水库啊。”

    “水库,这是什么?”

    “就是蓄水池,等到干旱的时候,可以放水库的水灌溉农田。”赵旸拿着一本书,轻轻敲打着左手心,“江南那边迟迟没有插秧,看来是没有水库。”

    “殿下,江南那边一向雨水丰沛,所以才没有挖蓄水池吧。”北方天气干燥,容易出现干旱,所以很多地方挖了蓄水池。

    “谁能保证年年雨水丰沛。”等他爹爹春耕回来,他好好地跟他爹爹说江南的事情,让爹爹下旨在江南挖建水库。“越是雨水多的地方,越是要修建水库,这样才能以防万一。”

    “殿下说的是。”

    “希望是我多担心了。”

    曹许安慰道:“殿下,你和官家祭拜天地为民祈福,江南那边一定没事的。”

    赵旸点点头,没有再说什么。

    如果真的出现干旱,有足够的粮食也不怕。这几年,江南那边一直都风调雨顺的,粮食每年都大丰收。如果今年真的出现干旱,应该有足够的粮食赈灾吧。不过,每年大宋送给辽夏不少粮食,也不知道还有没有余粮。

    想到粮食,赵旸忽然想到土豆和玉米。土豆和玉米好种,而且产量很大,如果能在大宋全国推广种植,就不用担心灾害出现饥荒。可惜,这个时候某个人还没有发现哥伦比亚大陆,没法让土豆和玉米传过来。

    以大宋现在的情况,也没法派船去寻找美洲大陆。等以后收复燕云十六州后,如果国库还有钱,可以效仿永乐大帝派人下西洋,然后去找寻美洲大陆。

    曹许见赵旸一会儿皱眉,一会儿展眉的,以为他还在担心江南那边的情况,又开口安慰了他一番。

    赵旸见曹许误会了,也懒得解释。

    他刚刚在想,土豆、红薯、玉米暂时弄不来,得想想其他的办法增加粮食的产量。

    唉,他穿越的时候,老天爷怎么不送给他一个金手指系统。他不求高科技系统,给他一个粮食系统就行了,这样就能在大宋种植各种产量高的粮食。可惜,老天爷没有给他这个金手指。

    没有土豆和玉米这些粮食,那只能在水稻上想办法了。后世的水稻因为有袁爷爷,产量高。可惜,宋朝没有袁爷爷。

    他之前听嬢嬢说过,在江南和南方能种植两季水稻。他记得后世,水稻能种植三季。不过,三季水稻好像只能在岭南那边种植。看来,想把三季水稻弄到江南来种植不太可能。

    水稻方面没有后世的科技,是没法做到后世那样高产。想要在水稻上面下功夫,看来是不行了。

    既然水稻上面没法再进一步,那就只能在施肥上面想办法了。他得想想,怎么把后世的肥料给弄出来。等等,后世的化肥的主要成分是矿物质,比如说,氮、磷、钾等。这些矿物质在后世很常见,但是在宋朝怕是……还没有发现。

    看来,想把后世的化肥搞出来也不太可能。

    土豆和玉米搞不到,化肥也弄不出来,赵旸受到了打击,趴在桌子上,幽怨地叹了口气:“唉……”

    “殿下,你怎么又在叹气?”

    赵旸下巴抵在桌子上,一张脸在桌子上滚来滚去。

    “忽然发现我什么都做不了。”别人穿越都有系统,为什么他没有啊。

    “啊?”曹许惊了,“殿下,你做不了什么?”

    “我做不了的事情太多了。”赵旸趴在桌子上,鼓着脸对放在他面前的书吹气。吹起一张纸,脸上不觉露出一抹开心的笑容。

    唉,就算他来自未来,知道事情比其他人多,但是也改变不了什么。

    算了,多想也无济于事。

    “殿下,你还小,肯定有很多事情做不了。等你长大了,就能做很多事情。”曹许见赵旸有些愁眉苦脸,连忙安慰。

    “有些事情不是长大了也能做到的。”赵旸刚说完,忽然想到了蒸汽机。等他长大了,倒是可以把蒸汽机弄出来。

    “殿下,你要做什么事情,长大了也做不了啊。”在曹许眼里,赵旸什么事情都能做到。

    “不,我觉得可以试试。”赵旸坐直身子,恢复了精神,“现在我还小,主要的任务还是学习。”说完,就看起书来。

    曹许见赵旸又恢复正常,也就没有再说什么。

    这时,元松拿着一只信鸽走了进来,“殿下,皇后娘娘来信了。”

    “我看看。”赵旸从元松手里接过信,打开一看,见曹皇后叫他老实点,无语地撇了撇嘴,“我什么时候不老实了。”

    “殿下,你今天还要去群芳阁。”曹许毫不客气地拆台。

    赵旸拿起一本书朝曹许砸了过去,“阿许,你要是跟嬢嬢说这件事情,我饶不了你。”

    曹许连忙求饶:“殿下,我保证不说。”

    “也不知道阿轼他们怎么样?”

    “肯定累死了。”曹许虽然没有下田插过秧,但是他种过地。之前,他跟殿下种地,都把他累得半死,更何况下田插秧。

    “等过几日,我们就去太学找他们。”

    “好啊。”曹许也对太学好奇,想去看看。

    “嬢嬢他们应该也累到了。”赵旸原本想再写信,但是怕打扰曹皇后休息,就放弃了。

    亥时,赵旸准时去休息。

    翌日,赵旸不用跟晏殊读书,睡到巳时才醒。

    苗昭容早就把早膳送来了,是她亲自下厨做的。

    早膳一直放在东宫的厨房温着,赵旸醒来后就能直接吃。

    他刚用完早膳,就有皇城司的工匠求见。

    张茂实和梁寅都跟着宋仁宗去春耕了。他临走前叮嘱过工匠,犁具做好后,第一时间拿去东宫给太子殿下。

    赵旸见他要的犁具做好了,迫不及待地在东宫院子里实验了起来。他特意找了一处没有被挖过的地,把犁具套在大黑的身上,他站在大黑身后扶着犁具。

    大黑走的很慢,赵旸不需要用太大的力气,犁具就铲起了土。

    曹许站在一旁看的心痒痒,让赵旸给他试试。

    赵旸走到一旁,让曹许扶着犁具耕地。

    曹许之前试过大宋现在用的犁具,他使了好大的力气都没有把土铲起来,但是现在他稍微用点力气,就能把土铲起来,这太神奇了。

    “殿下,这犁具好快啊,比之前的犁具好用太多。”

    “嗯,要比之前省力很多,达到了我想要的结果。”赵旸对犁具不是很了解。上辈子,在乡下外婆家,曾经看到有三个铲子的犁具,然后就把它画了下来,交给了皇城司。“做的不错。”

    被太子殿下夸赞,皇城司的工匠心里非常高兴:“这都是托了殿下您的福,不然小人们也做不出这么好的犁来。”

    “我画出来,也要你们能做出来。”赵旸毫不吝啬地夸奖道,“你们做的真不错,我很满意。”

    “殿下,您满意就好。”

    “这犁具锋利好用,以后农民有了它,种地就会轻便很多。”赵旸一脸认真地说道,“地耕的好,庄稼才能种的好,你们立功了。”

    “殿下,我们只是按照您的指示做出来,不敢居功。”

    “我说你们有功就有功。”赵旸对皇城司的工匠们做事非常满意,“我不仅要重赏你们,还要让爹爹赏你们。”

    皇城司的工匠心里激动狂喜,但是面上却没有显露出来:“殿下,这是小人们该做的。”

    曹许对皇城司的工匠说道:“殿下说赏你们,你还不赶快谢恩。”

    皇城司的工匠赶紧跪了下来谢恩:“谢太子殿下。”

    “起来吧。”赵旸笑着说道,“你们赶紧制造一批犁具出来。”

    “是,殿下。”

    “对了,木仓有进展了吗?”

    皇城司的工匠面露羞愧:“殿下,小人们还没有做出来。”

    “不急,你们慢慢来。”赵旸早就猜到木仓不好做,“黑火呢,我让你们改了比例,做的怎么样了?”

    “按照殿下您说的那样一步步增加比例,威力果然变大了。”

    赵旸满意地点了下头:“那就好。”

    “还是殿下英明。”他们怎么就没有想到加大比例,还是太子殿下聪明。”不过,并没有达到您想要的炸毁一座大山的效果。”

    “要想炸毁一座大山,怕是要提纯。”不过,大宋目前的硫磺、硝石、木炭应该提纯不到后世的效果。

    “提纯?”

    “就是提精,越精越好。你们可以试试把硫磺、硝石、木炭提纯一下,届时再试试黑火的威力。”

    皇城司的工匠明白赵旸的意思:“是,殿下。”

    “不过,制作黑火很是危险,你们千万要小心。”赵旸叮嘱道,“不要为了黑火,失去性命。”

    听到赵旸这么说,皇城司的工匠先是微微怔了怔,随后心底涌起一股酸胀发涩的情绪。不知道为什么,他的双眼有些泛红。

    “是,殿下,小人们一定会注意的。”

    赵旸微微颔首:“记住,你们的安全最重要。”

    “是。”皇城司的工匠没想到太子殿下会这么在意他们这些人的安危。

    赵旸又嘱咐了一些事情,这才让皇城司的工匠退了下去。

    “走,我们再去犁地。”

    “殿下,去哪犁啊?”

    “去桃林,那里有很多空地。”

    “那走吧。”

    赵旸让元松他们拿着犁具,他牵着大黑,带着曹许前往桃林。

    这段时日,汴京城一直没有下雨,桃林下的土地非常硬。挖的话,都不太好挖,更别说犁。

    大黑要比之前在东宫用力了些,不是很难地铲起了土。

    赵旸对这个效果非常满意,拉着大黑又犁了一会儿。

    犁了一会儿,赵旸和曹许都累了,两人毫无形象地坐在地上,看着被犁出来的地,两人笑的非常开心。

    “这么硬的土都能犁出来,殿下你弄的这个犁具太厉害了。”他们在犁地之前,还特意挖了挖,用了好大的力气才挖起一小块土。可是,殿下弄出来的犁地不需要太大的力气,就能把土铲起来。

    “还不错。”犁刀很锋利,而且三把犁刀还有固定作用,这样人扶着的时候就不用太费力。以前的犁具,人要用力的扶着,不然犁具就容易倒下。“可惜,有点晚了。”

    “殿下,什么晚了?”

    “如果在春耕前把新的犁具弄出来,农民们耕地就会省事很多,而且也会比以前耕的好。”现在农民们已经插秧了,暂时不用犁地。“地耕的好,今年粮食的收成就会好一些。”

    “这倒是哦,不过殿下,九、十月份的时候不是还要种麦子么,到时候不是还要犁地么,你弄出来的新犁具就能派上用场了。”

    “也是。”赵旸站起身,拍了拍屁股,“走了,回去了。”

    “殿下,我们下午做什么?”

    “下午去教阅房练箭。”

    “不出宫吗?”

    “出宫也没什么好玩,还不如练箭。”赵旸忽然想到一件事情,眼前一亮地说道,“趁大臣们不在,让褚越他们练习弓奴。”

    “我也要练弓奴。”

    他们练习弓奴,只能趁大臣们不在偷偷练习,还真是卑微啊。

    这两日,赵旸他们上午在东宫里温习功课,下午去教阅房和褚越他们一起练习弓奴。

    两日后的下午,宋仁宗和曹皇后他们回到了宫中。

    等宋仁宗一回宫,赵旸先把江南那边没有下雨的情况跟他说了。

    宋仁宗得知江南那边有可能会干旱,心中自然十分担忧,连忙下旨让皇城司的人去江南查看。

    说完江南那边的事情,赵旸就把他弄出来的新犁具拿给宋仁宗看。

    宋仁宗不顾这三天插秧的劳累,亲自试了试赵旸新弄出来的犁具。见新犁具不仅好用,还非常稳,心中十分激动欢喜。

    赵旸弄新犁具之前,并没有跟宋仁宗说,为的就是给他爹爹一个惊喜。

    宋仁宗非常喜欢儿子送给他的这个惊喜,还说这是他收到最好的礼物。他问赵旸这个新犁具叫什么名字,赵旸并没有取名。他直接给新犁具取名为“太子犁”。

    在宋仁宗看来,他儿子弄出来这么好用的犁具来,就应该让全天下的人知道,当然也要让后世的人知道。

    宋仁宗立马下旨让工部大量制造“太子犁”,然后免费发放给百姓。

    工部和皇城司的动作都非常快,没几日就制造出一批“太子犁”,然后在朝廷的安排下,发放给了老百姓。

    老百姓一开始对“太子犁”抱怀疑的态度,觉得不会太好用,但是等他们用了后发现非常好用。百姓们对“太子犁”赞不绝口,也对赵旸这个皇太子称赞不已,说太子殿下是他们的福星。

    因为“太子犁”一事,赵旸这个皇太子在民间的名声一下子变得非常好。

    对于自己一下子变成“大红人”这件事情,赵旸并没有什么反应。

    晏殊见太子殿下对他自己被老百姓们喜欢崇敬一事并不怎么雀跃,心下很是奇怪疑惑。

    “太子殿下,您做出【太子犁】,老百姓很是感激您,现在汴京城的老百姓都在夸赞您。”

    赵旸闻言,反应平淡:“有什么好夸赞的。”

    “您做出的【太子犁】造福了百姓,百姓自然要夸赞您。”晏殊好奇地问道,“殿下,您不高兴被夸奖啊?”

    “先生,这不是我应该做的事情么。”赵旸轻挑了下眉头说,“我身为皇太子,造福百姓不是理所当然的么。”可咳咳咳,让他装个十三。不过,话说回来,他做出“太子犁”的确是为了老百姓,并不是为了博取名声。

    这句话说的晏殊愣住了,过了半响才回过神来,神色非常欣慰地看着赵旸:“殿下,您说的对,您身为皇太子,造福老百姓是应该的。”

    赵旸耸耸肩,毫不在意地说道:“所以说没什么好夸奖的。”

    “殿下说的对。”太子殿下被百姓们称赞,不仅不骄傲,反而觉得没有什么,这样的胸襟真的是让他们不少大臣惭愧。

    不说他们做大臣的,就是一般人,如果做了一件好事情,让他在民间有很好的名声,他会非常骄傲高兴。再者,人们都很想要好名声,可是年幼的太子殿下却不在意名声,他只是觉得他做了他该做的事情。

    “殿下,我们继续读书吧。”晏殊想,他年轻的时时候为百姓做了好事,肯定要让人知道,这样他就能拥有好名声。他做不到太子殿下这样毫不在意。如今他年纪大了,早就看淡了一切,自然也不在意什么名声。

    “好。”

    午时,上午的课程结束,赵旸跟晏殊道别后,就带着曹许去坤宁宫用午膳。

    苗昭容见赵旸来了,就拉着他说他做的“太子犁”一事。苗昭容的母亲住在宫外,今天上午进宫看望她,跟她说了汴京城老百姓夸赵旸一事。

    虽然赵旸不是苗昭容的亲生儿子,但是苗昭容一直把赵旸视如己出。如今见赵旸被老百姓称颂,她心里非常骄傲自豪。

    “旸旸,大家都在夸你,还说你什么神仙下凡。”

    赵旸惊到了:“神仙下凡,这是怎么一回事?”他就做了一个新犁具,怎么跟神仙扯上了关系。

    “旸旸你小时候有一次跟爹爹祭拜天地,不是让天放晴了么,那个时候不是说你是祥瑞么。”福康公主笑盈盈地说道,“然后你现在又做出这么好用的犁具,汴京城的老百姓就说你神仙下凡。”

    赵旸:“……”这都是好几年前的事情,没想到汴京城的老百姓还记的,并且还跟新犁具一事扯在了一起,认为他是神仙下凡,这想象力真够丰富的。

    苗昭容语气很是激动地说道:“汴京城老百姓都在说他们有一个好太子。”

    赵旸愣愣地说道:“哦。”

    “旸旸,老百姓都在夸你,你怎么不开心啊?”福康公主心想要是她,她会非常开心地睡不着觉。

    “姐姐,你不是替我开心了么,那我就不用再开心了。”

    福康公主被赵旸这话惊的愣了下:“啊,还能这样吗?”

    “我就做了我该做的事情,没什么好高兴的。”老百姓们还真是可爱。对他们好,他们就会把你夸上天。

    福康公主不明白赵旸的意思,一脸疑惑地问道:“旸旸,你做了什么该做的事情?”

    见他姐姐如此单蠢,赵旸在心里无奈地叹了口气,没有再跟她继续说这件事情。

    “嬢嬢,我肚子饿了,摆膳吧。”

    “好,摆膳。”

    用膳的时候,苗昭容和福康公主还在说这件事情。

    “对了,太子殿下,还有很多人诗词夸奖你。”

    正在吃饭的赵旸听到这话,惊地呛住了,剧烈地咳嗽了起来:“咳咳咳咳咳……”

    曹皇后连忙伸手拍了拍儿子的后背:“慢慢吃。”

    咳了一会儿,赵旸终于缓过来了,一张小脸咳的通红,语气里充满难以置信:“什么,写诗词夸我?”

    “对……”苗昭容想了下,把她从母亲那里听到的诗词说给赵旸听。

    赵旸听了后,觉得非常羞耻,一张小脸更红了。

    “旸旸,你好了不起啊。”

    赵旸:“……”他就做了个犁具,真的不用如此夸他,哪怕他脸皮厚,被这么夸也会不好意思的。

    曹皇后见儿子害羞了,让苗昭容她们不要再说了。

    “用膳吧。”

    苗昭容见赵旸不好意思了,在心里笑道,没想到太子殿下这么害羞。

    “好,用膳。”

    用完午膳,赵旸就被叫去福宁宫了。

    宋仁宗递给赵旸一张纸,“看看。”

    “什么?”赵旸怀着疑惑,从宋仁宗手中接过纸,低头一看是几首诗。他仔细地看了看,发现这几首诗词都在夸他弄出来的新犁具。“爹爹,这……”

    “猜猜这几首诗词是谁写的?”

    赵旸仔细地看了看,发现这几首诗词的风格很熟悉,尤其是第一首诗。

    他整个人惊呆了:“欧阳修写的?”

    赵旸对欧阳修的诗词风格非常熟悉,词风婉转又婉丽。第一首词,一看就是欧阳修写的。

    “对,欧阳修写的,你觉得他写的怎么样?”

    “呃……写的非常好。”赵旸非常客观的评价完后,一脸惊愕地问道,“先生为什么要写词夸我啊?”

    “你应该夸啊。”见儿子被夸奖,宋仁宗心里得意极了。“看看还有谁写了。”

    赵旸又仔细地看了看,发现晏殊也写了,还有文彦博和庞籍他们也写了。

    从小就熟读晏殊他们的诗词和文章,赵旸对他们几人的诗词或者文章风格是比较了解的。

    “爹爹,该不会是你下旨让他们写诗词夸我吧?”以他爹爹的性子,真的能做出这种羞耻的事情来。

    被儿子怀疑又嫌弃的宋仁宗,抬手轻敲了下赵旸的小脑袋,好气地说道:“你爹爹我是这样的人么,是他们自己写的。”

    赵旸囧了:“……”他现在的心情很复杂。欧阳修他们这样的大诗词家特意写一首诗词夸他,这让他觉得非常荣幸,但是又觉得不好意思。

    “你造福了老百姓,所以他们要夸你。”宋仁宗笑道,“大臣们都在夸你。”这几日,宋仁宗的心情非常好,因为大臣们一直在夸赵旸。

    “爹爹,你特意叫我过来就是为了让我看先生他们写夸我的诗词啊?”

    “对啊,高不高兴?”

    “高兴是高兴,但是挺难为情的。”赵旸抠了抠脸说,“我只是做了我该做的事情,先生他们没必要这样夸我。”

    宋仁宗瞧着儿子羞赧了,就没有再说“太子犁”这件事情,转移话题说起江南那边的事情。

    “江南那边如果再不下雨,情况很不乐观。”

    提到江南那边的事情,赵旸的神色一瞬间变得严肃起来:“爹爹,那要怎么办?”

    “朕已经下旨让江南那边引用河流水的灌溉稻田。”

    “引用河流的水会不会危险?”赵旸担心引用河流的水,会出现河流决堤的情况,到时候就糟糕了。

    “开一个小口子是不会有危险的。”宋仁宗紧皱着眉头说,“如果不引用河流的水,江南那边就没法春耕了。”

    “爹爹,你还是下旨让江南那边多挖一些水库吧,这样以后再遇到这样的情况,可以直接放水库的水灌溉农田。”

    宋仁宗点点头说:“江南那边是要挖一些水库。”宋仁宗被赵旸带的也说“水库”。

    “爹爹,如果江南那边真的干旱了,粮仓里的粮食够江南那边吃吗?”

    “这几年,江南那边的粮食的收成不错,粮仓里的粮应该够。”宋仁宗说着,面露担忧,“现在我担忧江南那边会出现蝗灾。”

    “爹爹,应对蝗灾,我有一个主意。”

    “什么主意?”

    “让鸡鸭鹅吃蝗虫……”赵旸详细地跟宋仁宗讲解了下怎么用鸡鸭鹅应对蝗灾。

    宋仁宗听的一愣一愣的:“旸旸,你这个办法可行吗?”

    “可行啊,但是要在蝗虫不是很多的时候才有用,蝗虫要是多了就没什么用了。”要在蝗灾还没有形成气候的时候有用,等蝗灾大规模地袭来,那个时候的蝗虫有毒,鸡鸭鹅是不吃的。“等到江南那边发现蝗虫,就派上鸡鸭鹅。”

    “好,朕让江南那边注意些。”宋仁宗想了想说,“旸旸,过段时日,你跟爹爹一起去相国寺为江南祈福。”江南那边已经出现干旱的苗头,宋仁宗想着去相国寺焚香祈福,为江南求雨。

    “好啊。”赵旸答应的非常爽快,“什么时候去?”

    “朕让司天监选个吉日,我们再去相国寺祈福,祈福七七四十九天。”

    “四十九天?”赵旸一脸讶异,“要祈福这么久吗?”他以为去相国寺烧个香就行了,没想到要在相国寺焚香祈福四十九天。

    “四十九天并不久,不想跟爹爹去吗?”

    “爹爹,我跟你去。”在相国寺待四十九天,对他来说并不是难事。

    宋仁宗把儿子抱进怀里,摸了摸儿子的小脸,满脸宠溺地说道:“不愧是爹爹的好儿子。”

    “爹爹,要祈福就尽早。”

    宋仁宗把张茂实叫了进来,让他把司天监的人叫来。

    没一会儿,司天监的人就过来了。

    “官家,五天后就是一个大吉日,宜祭拜祈福。”

    “好,五天后我们去相国寺祈福。”

    宋仁宗立马下达了五日后,他要带太子殿下一起前往相国寺为江南祈福一事的旨意。

    大臣们得知宋仁宗他们父子俩要去相国寺为江南祈福,自然是十分支持,并且要求一起去相国寺祈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