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阁 > 大宋皇太子日常 > 第53章 053

第53章 053

笔趣阁 www.bqg7.com,最快更新大宋皇太子日常 !

    苏轼和苏辙写的有关红烧□□章在太阳书局的《大宋美食》发表后,在汴京城掀起了不小的轰动。

    他们两人写的太好了,看的人都馋了。不少人按照文章中的做法,买猪肉回来做红烧肉。

    猪肉是所有肉类中最便宜的,基本上都是平民老百姓在吃,权贵们嫌弃猪肉脏,嫌弃猪肉不好吃,平时不会吃猪肉。

    权贵们虽然被苏轼他们写的红烧肉馋到了,但是他们不太相信猪肉能有这么好吃。

    红烧肉不是那么好做,很多人买猪肉回去做,并没有做成功。不过,即使没有做成功,也要比平日里他们吃的猪肉好吃。

    虽然很多人没有成功把红烧肉做出来,但是樊楼的厨子却成功地做出红烧肉。

    去过樊楼吃过红烧肉的人都被红烧肉的味道深深俘获了。这时,他们才知道那两篇写红烧肉的文章并没有夸大其词。

    因为猪肉不贵,樊楼卖的红烧肉,绝大数人都能吃的起。

    一时间,红烧肉成为汴京城里最受欢迎的一道美食。

    只要吃过红烧肉的人,都赞不绝口。

    樊楼因为成功地做出红烧肉,生意又比之前好了不少。

    权贵们原本对红烧肉不屑一顾,但是架不住红烧肉流行,抱着试试的态度尝了尝,然后一发不可收拾。

    因为红烧肉大火,导致整个汴京城的猪肉变得供不应求,这就让猪肉的价格上涨了很多。

    这对于养猪的人来说是一件大喜事。不少老百姓和商贩看到了猪肉的商机,准备开始养猪。

    权贵们在汴京城买不到猪肉,就派人去附近的州府买猪肉,这让附近的州府的养猪老百姓受到了恩惠。

    赵旸见猪肉价格上涨后,就一直让皇城司的人盯着民间的猪肉价格。当猪肉的价格超过羊肉的时候,就让朝廷出面平抑价格。

    朝廷用强硬的手段平抑价格后,商人们不敢再哄抬猪肉的价格。猪肉的价格回到了正常的水平,但是肯定要比以前要贵一些。

    才短短几天,被人各种嫌弃,又上不了权贵家桌子上的猪肉摇身一变,变成了人人称赞的美食,也上了达官贵人家的餐桌。

    红烧肉的出现,又给老百姓增加了一项收入,这对老百姓来说是一件好事。因此,老百姓很感谢写了红烧□□章的苏轼和苏辙两人。

    如果不是苏轼和苏辙写了有关红烧肉的文章,红烧肉也不会风靡整个汴京城,也不会让猪肉变成美食,更不会让猪肉的价格上涨。

    苏轼和苏辙可不敢接受这个感谢。他们俩还特意写了一篇文章,强调红烧肉是他们一个朋友做出来的。他们吃了朋友家做的红烧肉后,觉得应该让全天下的人知道红烧肉这道美食,也应该让全天下人吃到这道美食。

    他们征询了朋友的同意,才写了红烧肉这篇文章。他们不敢居功,也不敢接受大家的谢意。至于他们的朋友,不方便告诉告诉大家。如果大家要感谢,就谢谢他们的朋友,不要谢谢他们。

    “殿下,红烧肉是你弄出来的,你为什么不告诉大家?”曹许觉得这正是太子殿下在民间立好名声的机会。“如果老百姓知道是你把红烧肉弄出来的,一定会更加信服你。”

    “这样岂不是让阿轼他们知道了我的身份?”

    “殿下,你的身份,他们早晚会知道的。”曹许觉得因为不想让苏轼他们知道太子身份,而不告诉老百姓是太子弄出来的红烧肉,这未免太亏了。“你不可能隐瞒他们一辈子啊。”

    赵旸知道曹许的意思,也清楚曹许是为了他好,但是他觉得没必要。

    “

    我现在还小,要名声做什么。”

    “殿下,你之前还跟我说名声很重要,怎么你现在反而不要名声了?”这次红烧肉的事情,弄出来的可不是一般名声,而是造福百姓的大名声啊。毫不夸张地说,这可是大功劳一件啊。

    “名声是很重要,但是也不是那么重要。”赵旸意味不明地说道。

    “殿下,什么意思?”

    “在你看来红烧肉这件事情是个大功劳,但是对我来说并不是。”赵旸放下手中笔,双手交叉地托着下巴,“再者,我一开始并没有想公开红烧肉的做法,是阿轼他们写了红烧肉的文章,才会让红烧肉流行起来。这是他们的功劳。”

    “可是,红烧肉是你弄出来的啊。”

    “是我弄出来的,但是不是我让红烧肉流行起来。”赵旸见曹许还想再说什么,伸手打断他的话,“好了,我知道你是为我好,但是红烧肉这件事情对我来说是小事。”

    “殿下,这还是小事啊,那什么是大事啊?”

    “比如说犁具。”赵旸右手撑着脸,笑吟吟地说道,“等皇城司把我要的犁具做出来,届时才能真正的造福百姓。”

    “殿下,你到时候不会又不告诉大家吧。”

    “这倒不会,犁具弄出来后,我一定会让全天下人的人知道是我制造出来的。”比起红烧肉,犁具更加有说服力,“再说,就算我不说,以爹爹的性子,也会让全天下的人知道是我弄出来的。”

    “这倒是哦。”曹许顿时放心了。说完,他见赵旸在纸上画了水车,但是和她平时见到的水车不太一样,好奇地问道,“殿下,你这画的是什么?”

    “水车啊。”赵旸指了指纸上的水车,“看不出来?”

    “和我们平日里看到的水车不太一样。”

    “是不一样,我做了下改进。”赵旸画的水车不是后世的,而是明清时期的水车。“我弄的这个水车可以用牛拉、或者驴拉。”

    “啊?”曹许一脸吃惊,“水车还能牛拉、驴拉?”

    “犁地的时候,可以用牛拉犁,为什么水车不行?”赵旸重新拿起毛笔,准备详细地把水车的结构画出来,“用牛拉水车,或者驴拉水车,届时会事半功倍。”

    “殿下,你是怎么想出来的?”曹许现在越来越佩服赵旸。每次赵旸想出来的东西,都是他见所未见,闻所未闻的。

    赵旸随便找了一个借口:“做梦想出来的。”

    曹许信了,一脸佩服地说道:“做梦能想出来这么多奇思妙想的东西,殿下不愧是你。”爹爹和祖父他们都说太子殿下是天才,说的一点都没错。“殿下,你真的是个天才。”也只有天才才能做梦梦到这么多东西。

    “我不是。”他只是比别人多活了一世,知道的东西比别人多一些罢了。

    曹许知道太子殿下不喜欢别人说他是天才,就不敢再说了。

    赵旸画水车结构图画了一半,突然想到一件事情,自言自语地说道:“也不知道大宋有没有水库?”明日问问爹爹,民间有没有挖水库蓄水。

    “殿下,你说什么?”

    “没说什么。”赵旸抬眸看了一眼曹许,“阿许,你该温习功课了。”

    呃……曹许的脸色僵了下,随后乖乖地说道:“是,殿下。”

    亥时前,赵旸把水车的结构图画好了,连夜让元松送到张茂实的手里。

    赵旸的水车结构图画的非常详细,张茂实一眼就能看明白。看完后,他心中十分震惊。

    元松见张茂实一副被惊吓到的表情,心下顿时有些不安,忙问道:“张先生,您怎么了,是不

    是有什么不对的地方?”

    张茂实悄悄地吸了一口气,平复了下自己的心情,对元松微微笑道:“我没事,帮我转告太子殿下,我一定会办好此事。”

    “那就有劳张先生了,小人告退。”

    等元松离开后,张茂实让梁寅守在福宁宫的门口,他回一趟皇城司。

    皇城司的工匠看到张茂实拿回来的水车构造图,先是惊得目瞪口呆,随后一脸麻木地问道:“又是太子殿下画的吗?”

    张茂实轻点了下头:“是。”

    皇城司的工匠心想果然如此。每次张先生拿回来的图纸,一个比一个惊人。

    “张先生,您说太子殿下是怎么想出来这些东西的?”每次太子殿下画出来的东西都是他们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,但是按照太子殿下画的图纸制作出来却又非常的惊人。

    张茂实被这个问题问的一愣,随后笑道:“太子殿下是天才。”

    工匠赞成地点了点头:“太子殿下的确是天才。”他们已经被太子殿下的天才想法震惊地麻木了。不管太子殿下以后想出什么多么令人不可思议的东西,他们都不会再吃惊了。

    “太子殿下要的犁具做了好吗?”张茂实问道。

    “我们正在实验,目前效果还不错,过两日就能拿给太子殿下。”

    “太子殿下说了你们要是把犁具做出来,他会重赏。”张茂实言道,“你们可不要让太子殿下失望。”

    “先生放心,我们一定会不让太子殿下失望。”

    张茂实又叮嘱了几句,这才回到福宁宫。

    梁寅见张茂实抬头一直盯着夜空中的月亮看,好奇地问道:“先生,您在看什么?”

    张茂实收回目光,轻笑道:“梁寅,我们大宋有一个好太子。”

    梁寅听到这话,微微愣了愣。虽然他不明白张先生为什么突然这么说,但是张先生说的对。

    “是啊,我们大宋有一个好太子。”

    张茂实还有句话没说,太子殿下还是大宋的福星。

    次日,晏殊下了朝,就去东宫教导赵旸读书。

    他到东宫的时候,赵旸正在给东宫的菜地除草。

    随着天气越来越暖和,东宫菜地里的菜也越长越好,自然草也越长越多。

    “见过太子殿下。”

    “晏先生,请起。”赵旸对晏殊笑了笑,“晏先生,你等我一会儿,我马上就弄好了。”

    东宫和坤宁宫的院子里都有种菜,而且长得都很好。这段时日,赵旸他们吃的蔬菜都是他们自己种的。

    “太子殿下,臣帮你吧。”

    “不用了,马上就好。”赵旸和曹许加快了手中的动作,没一会儿就把菜地里的草拔完了。

    “太子殿下,您种的菜种的真好。”太子殿下种的菜比他种的好,晏殊有些惭愧了。

    赵旸得意地笑了两声:“嘿嘿嘿,说明我有种菜天赋。”

    见太子殿下非常得意又骄傲地说他有种菜天赋,晏殊心中又是欣慰又是高兴。

    “跟殿下您相比,臣就差远了。”

    “先生,你种菜种的不好啊。”

    “没有您种的好。”晏殊说着,脸上露出一抹羞愧的神色,“臣还种死了不少菜。”

    “先生,那肯定是你把水浇多了,有的菜苗不能多浇水。”接下来,赵旸头头是道地跟晏殊说起种菜的门道,什么菜适合多浇水,什么菜不适合多浇水。

    晏殊听的非常认真,同时心中十分吃惊,他没想到太子殿下对种菜这么擅长。

    “多谢太子殿下的教导,臣受教了。”

    “先生,你可别小看种菜,种菜也有很多学问的。”赵旸笑着说,“跟种地一样。”说到种地,赵旸想到过几日就是春耕,宋仁宗要带着大臣们去插秧。“先生,你的腰不好,过几日你还是不要跟爹爹去插秧了。”

    “殿下,春耕插秧是大事,臣不能不去。”晏殊的神情非常严肃,“再者,臣的腰没事。”

    “没事才怪,等插了三天的秧,你的腰就直不起来了。”赵旸也知道晏殊不会听他的劝说,毕竟晏殊是宰相,是百官之首,他要是不去插秧就说不过去了。

    “殿下,臣的身子还是挺健朗的。”晏殊说完,对赵旸感激道,“多谢殿下的关心。”

    赵旸没有再说这事,请晏殊去了书房。他们继续上《孟子》。

    午时,上午的课程结束。

    赵旸带着曹许去了坤宁宫。

    “嬢嬢,我想跟你们一起去插秧。”

    “不行,你太小了。”曹皇后再次无情地拒绝道,“虽说现在天气暖和了,但是稻田里的水还是很冰的,你下田插秧会冻病的。”

    “嬢嬢,我没有那么娇弱。”

    “你比你想象中娇弱。”曹皇后对赵旸温柔地笑了笑,“等你长大了,你每年都能下田插秧,不急在这一时。”

    苗昭容也安抚赵旸道:“太子殿下,你还小,长时间待在冰冷的稻田里会冻病的。你要是病了,我们都会担心的,所以你还是不要去了。”

    福康公主在一旁用力地点头,跟着苗昭容她们一起劝说赵旸:“旸旸,你忘了你以前生病的样子了么。”

    赵旸见曹皇后坚持不答应他下田插秧,也只能算了。

    “行吧,我以后多的是机会下田插秧。”

    “等过几年,你长大了些,到时候就要由你带大臣们去下田插秧。”曹皇后笑道,“那个时候你想不去都不成。”

    “嬢嬢,我不下田插秧,可以去跟你们去看看吧?”

    “今年的春耕不一样哦。”曹皇后戏谑地望着儿子,“今年的春耕,太学的学子也会去哦,你确定你要跟着我们去?”

    赵旸一脸惊讶:“太学的学子也要去?”

    “是啊,太学的周教授提出的,官家应允了。”周教授,其实就是太学的校长。“你之前不是提出让太学的学子了解民生么,不是让太学的学子种地么,所以周教授就跟官家提出让太学的学子一起去春耕插秧,让老百姓们看看学子们对农事也非常关心。”

    “这个周教授倒是挺会来事的。”赵旸倒是没有想到让学子们跟着大臣们一起去春耕插秧,“不过,他这个提议提的非常好。”

    “官家也觉得好,所以才会应允。”

    “所有的太学学子都去吗?”

    “对,都去。”

    “既然这样,每年都让太学的学子参加春耕插秧。”

    “你还跟着去吗?”曹皇后笑吟吟地望着儿子。

    “阿轼他们在,那我就不去了。”赵旸很想跟着去看看,但是他现在不想让苏轼他们知道他的真实身份。“再说,我去了又不能下田,去了也没用。”

    “还是不想让你们的朋友知道你的身份?”曹皇后好笑地说道,“你的身份,他们早晚会知道的。”

    “现在还不想让他们知道。”赵旸怕苏轼他们得知他的真实身份后,会对他疏远起来。他很喜欢他们现在这样的朋友关系,所以暂时不想破坏这段关系。“等时机成熟了,我会亲自告诉他们。”

    见儿子这么珍惜他和苏轼他们之间的关系

    ,曹皇后就没有再说什么了。

    “用膳吧。”

    “小娘娘,我要吃的羊蝎子,你做出来了吗?”

    “做出来了,味道很不错。”

    “太好了。”赵旸欢呼了起来。

    苗昭容在厨艺上是真的非常有天赋,赵旸跟她说的菜,她基本上都能做出来。

    “太子殿下,怎么样,好吃吗?”苗昭容一脸紧张地问道。

    赵旸对苗昭容竖起大拇指,“好吃,非常好吃。”

    曹附和地点了点头:“太好吃了。”太子殿下不仅在制造兵器上是天才,在弄吃的方面也是天才。

    “小娘娘,你在做菜方面就是天才。”

    苗昭容被夸的非常高兴:“殿下,你喜欢吃就好。”

    每次做出赵旸想吃的菜,苗昭容都非常开心,并且非常有成就感。

    用完午膳,赵旸陪曹皇后她们聊了一会儿,就去了福宁宫,给宋仁宗请安。

    宋仁宗正在和晏殊他们商议春耕插秧的事情。要带满朝的大臣和太学的学子去春耕插秧,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,得事先安排好一切。不然,要是出了什么岔子,给大臣们一万个脑袋也不够砍。

    得知宋仁宗他们在商议事情,赵旸就先回东宫了。他现在每天下午有课,跟欧阳修学习《诗经》。

    在下午上课之前,他得睡一个时辰的觉,不然下午上课会很困。

    未时四刻,欧阳修准时来到东宫。

    欧阳修喜欢用说故事的方式讲解《诗经》,这样能让赵旸听得懂,同时又能让赵旸喜欢上《诗经》。

    每天下午,欧阳修会教导赵旸一个时辰的《诗经》。

    欧阳修刚回汴京没多久,再加上他又升了职,每天的政事不少,只能教赵旸一个时辰。

    “太子殿下,您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?”

    赵旸摇摇头说:“没有,先生你讲解的很好懂。”

    欧阳修倒是希望太子殿下没听懂,这样他就能跟太子殿下多说一会儿。

    “先生,我知道你忙,你赶快回御书院忙政事吧。”明年的秋闱,欧阳修负责主持,是主考官。虽然离明年的秋闱还有一年的时间,但是欧阳修他们等人要从现在起就忙着为秋闱做准备。

    “殿下,臣告退。”欧阳修的确忙。这段时日,他要和其他考官负责出明年秋闱的考题。

    “先生,注意休息啊。”

    听到太子殿下关心的话语,欧阳修心头一暖:“谢殿下的关心,臣一定会注意休息的。”

    “对了对了。”赵旸想到另外一件事情,“先生,我想要最近十年的秋闱的考卷。”

    “殿下,您要过去的秋闱的考卷做什么?”

    “送给我朋友,他们过几年就要参加秋闱。”赵旸觉得苏轼和苏辙不会在太学学太久,过不了几年,他们应该会参加秋闱考试。“我的两个朋友很有才华,到时候介绍给你认识。”他记得历史上,欧阳修对苏轼和苏辙很是看重。

    “好啊。”欧阳修喜欢有才华的年轻人,“殿下,过几日,臣把过去的秋闱的考卷找给您。”

    “谢谢先生。”

    “殿下言重了,臣先告退。”

    赵旸对欧阳修挥了挥手:“先生慢走。”

    等欧阳修离开,赵旸忘记把点心给他了,赶紧让元松送了过去。

    好在欧阳修没有走远,元松很快就追了上去。

    “太傅,这是殿下送给您的点心。”欧阳修现在的官职,除了是翰林学士,还有就是太子太傅。

    欧阳修接过食盒,对元松说道:“帮我谢谢太子殿下。”

    “是,太傅慢走。”

    虽然赵旸现在不再叫欧阳修“修修”,但是和欧阳修的关系并没有因此变得疏离。他还是跟三年前一样对待欧阳修。

    跟欧阳修上完《诗经》后,赵旸就去教阅房练习射箭。

    宫中的禁卫军使用了赵旸的训练方式后,不仅体力增加了不少,武艺也进步了很多。

    赵旸对现在的禁卫军还算满意,因为在他们身上看到了他想要的“军魂”。

    在教阅房练习完射箭后,赵旸就去福宁宫见宋仁宗,顺便蹭他爹爹一顿晚膳。

    用晚膳的时候,宋仁宗详细地跟赵旸说了说春耕插秧的事情,毕竟以后要由赵旸主持。

    赵旸听得非常认真。听完后,在心里感慨,没想到春耕插秧这么麻烦,还要讲究规矩。下田插个秧苗,还要选择黄道吉日。在下田插秧之前,宋仁宗还要祭拜天地,祈求上天保佑今年风调雨顺,保佑今年粮食丰收。

    两日后是个吉日,宋仁宗要带着赵旸,和大臣们去祭拜天地祈福。

    虽然赵旸不参加今年的春耕,但是他身为皇太子,有义务替百姓祈福。

    对于祭拜天地或者列祖列宗祈福一事,赵旸已经习以为常了,并且做的非常熟练。

    两日后,天还没有亮,赵旸就被叫起床,然后换上皇太子的朝服去福宁宫。

    在福宁宫里,赵旸和宋仁宗一起用了早膳,随后父子俩前去祭拜天地。

    虽然赵旸不相信鬼神一说,但是在祭拜天地的时候,他还是虔诚地求上天保佑今年风调雨顺。

    祭拜完天地,宋仁宗就带着曹皇后,还有大臣们前往汴京城外的稻田里插秧。

    太学的学子们在先生们的带领下,早早地守候在宫门口。

    等宋仁宗他们出来了,太学的学子们就跟在大臣们的身后。

    赵旸站在宫门口的城墙上,看着宋仁宗他们浩浩荡荡一群人出发。

    “殿下,要不我们偷偷跟着去?”曹许很好奇,很想跟着一起去看看。

    “算了,被发现了不好。”赵旸看着宋仁宗他们以龟速的速度走,心想等到中午,他们才能走到田间。“这三天,爹爹他们都宿在城外的别院不回宫,我得留在宫里看家。”

    因为要下田插三天的秧,宋仁宗觉得来回回宫太耽误时间,又太折腾,索性就住在城外的皇家别院里。

    皇家别院虽然没有皇宫大,但是也不小,能装地下满朝的大臣和太学的学子们。

    宋仁宗一开始不放心把赵旸留在宫里,但是赵旸不愿意跟他们去皇家别院,也只能任由他留在宫里。好在苗昭容还在宫里,会照顾好赵旸。

    “殿下,今天没人教我们读书,我们出宫吗?”

    “出,现在就出宫。”

    “殿下,你刚刚不是说要留在宫里看家吗?”曹许揶揄道,“怎么现在又要出宫呢?”

    “我说的看家是晚上回来看家。”赵旸斜了一眼曹许,“你要是不想出宫,那你就留在宫里。”

    曹许急了:“殿下,我要跟你一起出宫。”说完,对赵旸狗腿地笑了笑,“殿下,我们出宫去哪里啊,回曹家吗?”

    “曹家现在也没人啊。”曹家人也跟着一起去了汴京城外,毕竟他们有守护皇家人的职责。“我们去曹家做什么。”

    “也是哦,爹爹和祖父他们也跟着去了城外。”曹许这才想起来他爹爹他们要护送官家他们,所以都不在家里。“那我们去哪里啊?”

    赵旸眼

    珠子转了转,一脸深意地笑道:“去群芳阁。”

    曹许听到这话,吓得脚绊了下,整个人惯性地向前跌倒,幸好赵旸及时拉住了他,让他不用和大地来个亲密接触。

    “好好走路。”

    曹许站稳身子后,一脸惊恐地望着赵旸:“殿下,你刚刚说去哪儿?”

    “群芳阁啊。”赵旸的语气非常云淡风轻,好像他要去的是樊楼,而不是女支院。

    曹许还是不敢相信他耳朵里听到的话,“殿下,你要去哪里?”

    赵旸伸手揪住曹许的耳朵,很是嫌弃地说道:“你小小年纪,怎么耳朵不好使了啊。”

    被太子殿下揪疼了耳朵,曹许这才回过神来,伸手抓住赵旸的手,满脸惊愕地问道:“殿下,你知道群芳阁是什么地方吗?”

    “我当然知道,青楼啊。”

    “你既然知道是青楼,你还要去。”曹许说完,伸手摸了摸赵旸的额头,发现并不烫,心下觉得奇怪,“殿下,你没发热,怎么会说出这番胡话来。”

    赵旸抬手打掉曹许的手,狠狠地瞪了他一眼:“我才没有烧坏脑子。”

    “殿下,你既然没发热,怎么会说出去群芳阁的话来。”

    赵旸双手抱胸,斜睨着曹许:“你不想去?”

    曹许连连摇头:“不想去。”

    赵旸伸手弹了下曹许的额头:“既然你不想去,那你就留在宫里吧。”

    “殿下。”曹许急忙拉住赵旸的手,“殿下,你真的要去群芳阁啊?”

    “真的啊。”赵旸一本正经地说道,“我去群芳阁找柳七。”

    “柳七?”曹许满脸困惑,“柳七是谁啊?”

    “就是前段时日,我们在街上遇到的那个老头。”

    “哪个老头?”曹许早就忘记这件事情了。

    “那个老头真正的名字叫柳永。”

    曹许还是一头雾水:“柳永又是谁啊?”

    “写《雨霖铃》的人。”赵旸说完,见曹许还是想不起来,就只好再说道,“此去经年,应是良辰好景虚设,便纵有千种风情,更与何人说?”

    听到这句词,曹许终于想了起来,一脸恍然地说道:“这不是前段时日公主背的词么。”

    “就是这首词,我们那天遇到的老头就是这首词的作者。”赵旸说道,“他就住在群芳阁,我们现在去找他。”

    “不是,殿下,我们去找他做什么啊。”曹许不明白这两者有什么关系,“殿下,你不能去群芳阁啊。要是让姑姑知道你去了群芳阁,我们都完了。”

    “你不说,我不说,褚越不说,嬢嬢就不知道我们去了群芳阁。”赵旸对曹许意味深长地笑了笑,“你就不好奇群芳阁?”他是好奇的,所以想去看看。

    呃……说实话,他是好奇的。

    曹许道:“殿下,你不能去。”

    “我们去找柳七,又不是去做什么,你紧张什么。”赵旸懒得再跟曹许废话,“你要是不想去就给我留在宫里。”

    “我去!”他要是放任太子殿下一个去群芳阁,姑姑要是知道了,一定会揍死他的。

    褚越听说赵旸要去群芳阁,跟曹许一个反应。不过,后来听说太子殿下去群芳阁找人,就没有再大惊小怪。

    赵旸他们出了宫,并没有急着去群芳阁,而是先去了太阳书局。没想到他们运气不错,刚到太阳书局就遇到他们要找的人。

    柳七今天好像没有喝酒,头发整整齐齐的,衣服也穿的人模人样。整个人看起来有几分仙风道骨的意味。

    他是来太阳书局投稿的。他也是太阳书局签约的作者。

    虽然柳永被文人学子们看不起,认为他写的诗词是淫y诗艳曲,但是不可否认他很有才华。再者,他并不是每一首诗词都是y诗艳曲。

    他的那首《雨霖铃》就被太阳书局刊登在《文学集》上。

    柳永一开始不屑来太阳书局投稿。他觉得太阳书局的人跟那些文人学子一样看不上他,但是当他看到他以前写的词都被太阳书局刊登了,他才发现太阳书局并不是他想象中那样迂腐。在群芳阁的姑娘们的鼓励下,他来太阳书局投稿,没想到一投就中,还成为了太阳书局的签约作者。

    他除了投稿诗词,还投话本。他写的话本很是风流,很受欢迎,卖的很不错。

    柳永每个月靠稿费都能在群芳阁里好好地风流快活。不过,他出手阔绰,每个月的稿费不到月底就用完了。即使他没钱,群芳阁的姑娘们也不会赶他走。

    他很会写男女之间的情爱诗词,群芳阁的姑娘们就喜欢这样的诗词。每次他写好诗词,就会被群芳阁的姑娘们传唱。

    赵旸准备叫住柳永,结果柳永急急忙忙地从他面前离开。

    其他人看到柳永这副猴急的模样,就知道他是急着回群芳阁,然后和群芳阁的姑娘们风流快活。

    赵旸问掌柜的,柳永投了什么稿子。

    掌柜的把柳永刚刚送来的书稿递给赵旸过目。赵旸看了一眼,发现柳永竟然写的是情爱话本,而且写的……怎么说呢,又含蓄又露|骨。

    曹许跟着看了两眼,就觉得这书稿不是什么正经的书稿,立马从赵旸手中抽出书稿,然后递还给掌柜的。

    “三哥儿,你不能看这种书。”

    “没想到柳七还会写情爱话本啊。”

    “三哥儿,柳七写的情爱话本很受欢迎,一直卖的很好。”掌柜的说道,“柳七这个人虽然荒唐风流了些,但是才华还是有的。”

    “竟然有人买他写的话本看?”曹许惊了。

    “阿许,别看有些人表面上非常正经严肃,但是私底下就喜欢看这种不入流的话本。”赵旸抬手重重地拍了下曹许的肩膀,别有意味地说道,“你要知道这世上道貌岸然的人很多。那些看不起柳七的文人学子,不知道私底下有多少人喜欢看柳七写的情爱话本。”

    曹许撇撇嘴,满脸嫌弃地说道:“果然虚伪。”说完,他忙问道,“三哥儿,你真的要去找他啊?”

    掌柜的听到这话,讶异地问道:“三哥儿,您要找柳七?”

    赵旸轻点了下头:“对。”

    “早知道您要找他,小人刚刚就留住他。”

    “无妨,我待会去群芳阁找他。”

    掌柜的被吓到了:“三哥儿,万万不可啊,你现在去找柳七,他也没空见你啊。”

    “为何?”

    这个问题把掌柜的问住了,让他一时间不知道该怎么回答。他斟酌了下用词说:“柳七拿到稿费,就会回群芳阁风流快活,您现在去找他,他肯定不会见您。”

    赵旸瞬间明白掌柜的意思,然后有些囧了。

    “行吧,那他下个月投稿的时候,你把他留住。”

    “是。”

    曹许见赵旸不去群芳阁,在心里长长地松了一口气。

    接下来,掌柜的向赵旸汇报这几日收到的消息。不过,都是些小事,不是什么大事。

    “三哥儿,汴京城里没有什么大事,但是江南那边有事。”

    “江南有事,有什么事情?”

    “自今年年初到现在,江南那边

    只是下了几场雨。”掌柜的神色凝重地说道,“现在这个季节,江南那边应该是阴雨绵绵,可是江南那边却没怎么下雨,您说怪不怪?”

    “没下雨?”就像掌柜的说的那样,三四月份正是江南下雨的季节。有时候一下就是好几天,甚至一个月也不奇怪。

    “没怎么下,江南那边因为没下雨,至今为止还没有春耕插秧。”掌柜的一脸忧色,“三哥儿,江南那边如果再不下雨,怕是要……”【干旱】两个字,他没敢说。

    “如果江南那边一直不下雨,很有可能会干旱。”赵旸把掌柜的不敢说的话说了出来,“江南要是干旱,那就糟糕了。”江南是鱼米之乡,大宋的一半粮食都是来自江南。如果今年江南干旱,那就有可能出现饥荒。

    “三哥儿,江南那边的老百姓都慌了,但是官府却并没去上报。”掌柜的继续说道,“如果江南那边真的干旱了,还有可能会引发蝗灾。”

    “你让江南那边的记者盯紧点,让他们每隔几天就汇报消息。”太阳书局的记者,不仅遍布在汴京城里的各个角落,也分布到外地了。“这件事情,我会跟爹爹说,让爹爹吩咐江南那边官员做好防干旱的准备。”

    掌柜的叹道:“希望我们是白担心了。”

    “你让他们统计下整个汴京城有多少只鸡鸭鹅。”赵旸担心江南那边因为干旱,又引发蝗灾,得提前做好应对的准备。他想到了上辈子看到的一个新闻,隔壁国家闹蝗灾,闹得非常严重,华夏送了十万只鸡鸭去了隔壁国家,完美地解决了隔壁国家的蝗灾,也防止了隔壁国家的蝗灾蔓延到华夏。“让江南那边的记者也统计江南的鸡鸭鹅。”

    曹许疑惑地问道:“三哥儿,你统计鸡鸭鹅做什么?”

    “用来对付蝗灾。”如果江南那边真的发生了蝗灾,赵旸准备送几万只或者十万只鸡鸭鹅过去。